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徐天颖汇银配资
《西窗杂谈》郑宗修/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/出版
《西窗杂谈》以2002年《美术报》的“西窗杂谈”专栏为主体。郑宗修先生年轻时有机会接触周启人、沈薇青、余任天、谭建丞、吴藕汀等杭嘉湖一带书画界的老先生,接受了西泠雨露、湖山云烟的涵养,故谈书论画往往深入浅出,画史书论也是信手拈来。聆听他的讲述,如细雨春风般娓娓道来,不见时人风气,也无学院论文那般高屋建瓴、问题意识先行的结构,更近明清画论的笔记随谈,以轻松之笔讲述传统绘画知识。可惜郑先生素奉“述而不作”,一生未曾著书刊行。
中国美术学院王犁教授自1984年师从郑宗修先生以来,已历四十载。今得蒙郑先生信任,将其文稿整理成册,让读者得以看到,在我们这个时代,还有如此人物,正是旧时月色的光芒,隐约依旧。
展开剩余75%郑宗修原名郑凤岩汇银配资,1946年2月生于杭州,字宗修,号苦藤、冷砚堂主、悟禅老人,以字行,祖籍安徽歙县。少年时从周启人学山水,并从沈薇青学花鸟,从余任天、谭建丞、吴藕汀等艺林耆宿游。书法篆刻随父亲硕庵先生。现居杭州。
名家推荐
丘挺(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画学院院长):郑宗修先生《西窗杂谈》杂而有序,常有令人会心之妙语,尤其是对中国画的理趣、神韵、理法等细微的体悟,对诉诸笔墨生成的境界、格调、趣味,他娓娓道来,品评归纳,对名师名迹的笔法、笔墨程序的运用,颇有通幽入微之悟,读之如品清醇隽永的好茶。
杭春晓(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):郑宗修老先生谦称愚斋,然其词组絮言,出入书画,娓娓而平实,可谓“携墨戏壶中,落情满纸间”。
封治国(中国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:郑宗修先生《西窗杂谈》录其毕生感悟,虽云“杂谈”,却足称“心史”。是书遥接古代先贤之画语录,微言大义,殚精竭虑。其苦心孤诣处,无不直抵人心,实可谓画学津梁。
《西窗杂谈》序
文 / 毕斐
挚友王犁先生整理郑宗修先生宏文即将结集付梓,命我为此书写几句话,随即发我电子版校样。拜读之余,既庆幸有缘先睹为快,又怅然意气用事,答应挚友所托失之仓促。郑先生所论,非我辈置喙。为不负重托,只好率尔操觚,佛头着粪。
自恨孤陋寡闻,未曾拜读郑宗修先生书画作品,但由其文字可揣度其气象与格局,不求名达,潜心艺事。苏轼评乃弟子由所:“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,其文如其为人。”(明成化四年刻本《重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三十《答张文潜书》)苏轼继而称子由之文章『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叹之声,而其秀之气,终不可没』。郑宗修先生之为人亦当如许。本书所收叶青金《千古寻斗墨来——郑宗修的心路再现》一文对此所述颇详,请参考。
《西窗杂谈》收录郑宗修先生六篇大作。其中首篇《愚斋自语》谈其从艺交游,实乃夫子自道。任天先生为作者所书嵌字联“宗艺学无所倦,修心基有其常”,正是宗修先生的写照。他在此文中说:“从艺须先树德,故画道中以论人品为上,而立法为先,成道为。故携墨游戏了一生,始觉雅趣中另有一个乾坤。”中西艺术史有一个普适的观念,即艺术家通过学习传统或往昔塑造个人高尚的品行,并在其艺术作品中体现个人道德修为的准则。宗修先生亦作如是观:“自南齐谢赫论画‘六法’至今,历代画谈、画理、画论举不胜举。书画之艺亦有‘南北宗说’,南人作画写字秀逸、清脱,北人作画书字气势磅礴,落笔雄悍。几年来的南北行走确也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。”
《西窗杂谈》一文凡八则:学书、学画、用笔、临摹、书法、花鸟、草书和写生,除“写生”一则,曾刊于《美术报》二〇〇二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二〇〇三年元月四日。此文与《从小间大谈学山水起步》是宗修先生向传统艺术的致敬。宗修先生阅读古人书画之作和艺术文献,从常识着手,把阅读与个人生活、艺事相互通融,在艺术实践中学习,活学活用,其见解自然不凡,且深入浅出,毫无故弄玄虚之做作。举诸《西窗杂谈》一文第二则“学画”引蒋骥(一七一四——一七八七)《读画纪闻》:“古人皴法不同,如书家各立门户,自成一体,如解索皴有篆意,乱披麻皴有草意,雨点皴有楷意。”宗修先生解读如下:“字写得好,学画也容易,至少比不学书法的快一着。山石的勾、勒、皴都用中锋,有时微侧,以指力为主,腕力附之,指腕相承运笔,线条则不板滞。有些树法也都用线,学者可认真临写树的高低、粗细、弯曲,用墨也以乾淡为主,看画面需要,逐渐加浓墨。”如此妙语,字字深切!又如:“老师有三,一为业师,二为山水临本,三为大自然‘造化我师’即是。”此语关注画家、自然与作品三者之相互关,与东晋顾恺之所“迁想妙得”(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卷五“顾恺之”条)异曲同工,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根深蒂固的体现。
又有三篇《忆先生周人往事》《种药窗前梦不孤》《怀念洪先生》与《愚斋自语》同为追忆师从的长者,先师西去,而文脉不绝,传承往昔成为一代代艺术家的使命。我们面对历史与现实、艺术与道德,不禁想起西哲马尔西利奥·菲奇诺[Marsilio Ficino]的一段名言:“历史不可缺如,它使生命悦泽,且予其以道德意蕴。透过历史,逝者恒之,无者有之,旧者新之,少者壮之。若一位七旬老人以其阅历而享智慧之誉汇银配资,一个思接千载之人该是何等睿哲!一个胸怀历史春秋的人,诚可谓历经千古。”(见E.潘诺夫斯基《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》,曹意强译。引文略作润饰。)
发布于:浙江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