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鼎冠优配
齐白石老先生是我国近代绘画界的泰斗,一生淡泊名利,对政治事务极少涉足。但是他和政客毛主席成了好朋友。并非因为毛主席的地位,而是因为他们两人的爱好相投,才有了一段美好佳话。
齐白石早年拜师
1864年,齐白石字纯芝,生于湖南长沙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,刚开始他学做木匠,做过一些雕刻类的活。不过他的木工雕刻并非精细,做出来的东西大都很粗糙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有人送了他一本《芥子园画谱》,他回家后,刻苦临摹、钻研,他的雕刻技术也越来越好,一些复杂的景物都以画谱为根据地,使他在雕刻工作中更得心应手。
尽管他在当时的农村很早就出名了,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处境。他一向喜欢画画,但对画画却一无所知。他求学之初,就向民间艺人萧芗子学习人像,主要以工笔为主,所画的山石树木人像造型准确,形神兼备,在绘画方面也有一些小成就。所以他开始向外界卖画,人们很喜欢他画的神像和人物,少卖四五张,多卖十几张。
展开剩余92%然而齐白石并没有因为生活而放弃他的绘画理想。随后,他拜在著名绘画大师胡沁园的门下学习诗画。在画师胡沁园的帮助下,他脱离了木工生活,开始以绘画为主,开始全职绘画人物肖像养家。
画师胡沁园去世后,齐白石不得不自己继续摸索绘画之路。这时有人邀请他去外面游历一番。而且此时的齐白石已经人到中年,在旅途中他的画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也形成了自己的画风。成了齐白石绘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历程。
但在学习过程中,他的画风一直没有什么突破。他57岁去了北京,到北京后住在法源寺,因为没有亲朋好友的资助,他只能靠卖画为生。在市场上,他亲手做的扇面的价格是两块银元,比普通画家便宜了一半,但是仍然很少有人问津。可想而知,当时他在北京的生活有多悲惨。
1920年的秋天,齐白石在好友齐如山的引荐下前赴北芦草园拜访梅兰芳。梅兰芳在他的书斋接待齐白石等人。从此,齐白石与梅兰芳结识。相识后,每到花期,齐白石都会去梅兰芳的梅园去欣赏。有诗记之:百本牵牛花碗大,三年无梦到梅家。
齐白石曾去参加一个官宦人家的宴会。
那时齐白石的名声在北京还不算显赫,再加上自己的衣着朴素,也没有什么人和他相熟,被冷落在一边。此时梅兰芳来了,他看到齐白石在那里十分凄凉。然后直接走到齐白石面前去打招呼。
后来齐白石为了感谢梅兰芳,回家时画了一幅画送给梅兰芳。可以看出,梅兰芳当时在艺术领域的声望也难以改变齐白石在画坛的地位。
不久,齐白石与陈师曾相识。那时齐白石比陈师曾大13岁,早在多年陈师曾的画作已是名满天下,他也是继吴昌硕之后文人画革新的重要代表。陈师长鼓励齐白石尽快练习自己的艺术风格,多走艺术创新之路。因此他开启了自己十年封闭创作之路。
十年后,他的画作大有进展。最终,他在创作的艺术生涯中终于立足。但那时在北京绘画的名人很多,知道他的人却很少。当陈师于1923年去世后,他便失去了唯一的知己。此外,他还遭到画坛保守人士的唾弃,骂他的画是“野狐之禅”“俗气熏人”等。让他的创作生涯再一次陷入低谷。
齐白石与徐悲鸿
1928年,徐悲鸿再次接到了北平大学校长李石发来的邀请,请他出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。徐悲鸿十月赴北京赴任
在那时,北京的画坛保守而沉闷。因此,徐悲鸿一上任就开始改革中国的绘画艺术。然而,他受到了画坛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对。
因此,徐悲鸿为了在画坛树立一位创新领袖鼎冠优配,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齐白石。徐悲鸿便决定聘请齐白石为北平美术学院教授。
这时的齐白石经过十年创作艺术的转变,创作出焕然一新的“红花叶派”。而且当时他还受到保守党人的猛烈攻击,因此接到邀请时,他婉拒了。
所以徐悲鸿三请齐白石赴任,白石老人终于被徐悲鸿的真挚所感动。在他看来,自己既没有进过学堂,也没有在学堂教书的经验,不知如何与学生相处。此外自己因年迈乡音难改,那些学生听不懂怎么办?
徐悲鸿笑着说:“老先生,您放心,你不必向他们讲授理论知识,只需在课堂上画图,做示范。”他还保证说道:“您的课我就在一旁听着,有什么问题我担待。在冬天为您准备一个火炉,为您准备一个烤火炉。夏天,我就备个风扇给您凉快。”齐白石听后勉强答应。
次日,徐悲鸿乘马车去接齐白石。他们俩一起搭乘去北平大学的车。到达艺术院门前时,
学生们夹道欢迎,齐白石也就成为北平艺术院的一位教授。
不过徐悲鸿的这种做法遭到保守派势力的唾骂反对。他们说道:“一个没上过学的木工也可以当教授吗?”“这要把学校搞成什么样子?农民也能当老师?”一时间,校方的反对声浪高涨了起来。
但徐悲鸿顶着很大的压力,多次在各种场合对齐白石绘画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。他在教学时说道:“齐白石的画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位画家相比,他的画都比我的高,不仅是你们的老师,也是我的老师。”
虽然如此,徐悲鸿的声讨仍受到保守势力疯狂阻挠。徐悲鸿很快就向北平艺术学院提出辞职。
徐悲鸿在离开北平前与齐白石道别。齐白石也明白徐悲鸿的难处,安慰他说:“此地不留,自留人处。”他又给徐悲鸿作了一幅画叫《月下寻归图》,题诗两首。老人向徐悲鸿表达了他深深的谢意。
徐悲鸿走后,齐白石也没有去艺术学校上课。学校派人到他家请他上课,他就写了个字条让人捎回去,条子上说“齐白石已死”,可见老人对校方顽固分子的憎恨与愤怒。
回到南京后,徐悲鸿一直和齐白石保持着书信往来。得知老人还没有出版过自己的画册时,便写信给中华书局,并立即组织人推广齐白石的画册,亲自为其代序编辑。
一九三三年,徐悲鸿将中国著名画家的画作带到欧洲展出,使欧洲许多国家了解齐白石的画作,使齐白石的画走向世界。
齐白石拒绝给日本人绘画
齐白石画作闻名于世后,许多日本人和欧洲人都对齐白石的写意国画深感兴趣,在国外高价购买齐白石的画,最终被抢购一空。听到在日本卖火的消息,齐白石由衷地感谢日本人对自己绘画的理解,在他心中对日本人的认识是尊敬的。
“七七事变”后,北京城沦陷。齐白石对日本的行为非常愤怒。那时他并没有回到湖南老家,而是继续留北京。当日本人知道这位大画家还在北京城,就经常到他家上门求画。他就吩咐自己仆人将自己的房门关上,闭门谢客。并在自己的大门上贴出告示,告示说达官贵人一律都不见。若非要见面,他告诉仆人说自己死了。
然而日本对中国开始了侵华战争,为了抵除世界舆论,日本人借“中日友好”的幌子邀请在北京城的名流和文人来粉饰太平。
当时北京伪警司令宣铁吾要过生日,他硬邀齐白石去他的宴会上作画。
齐白石来到宴会上,把纸铺开,只见齐白石在画纸上大笔一挥,一只水墨螃蟹便跃然纸上。当众人叫好之际,齐白石在画上又题了几个大字“看你横行到几时”,然后落款为“铁吾将军”。当时众人很是惊讶,齐白石已经拂袖离去。等日军头目明白过味儿来时,气得大骂齐白石是个老顽固。
一计不成便心再生一计,日军大将出面,除了利诱之外,还逼迫齐白石就范。他们提出条件,只要齐白石能够为日本人服务,就可以加入日本国籍鼎冠优配,并且随时可以定居日本,并且说在日本作画比中国好得多,这样,用日本的作品来博得世界的注意就更多了。
齐白石气愤地拒绝了,大声说道:“我是中国人,中国就是我的根,不去日本。如果非让我日本,就提着我的头去吧。”日本人被齐白石的这种气势震慑了,于是灰溜溜地走了。
齐白石还写了一幅字挂在自己家中:高不死羞为贼,不羞长安作饿饕。意思是说自己宁可挨饿也不会讨好日本人,不做日本人的走狗和奴隶。齐白石的这种爱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,甚至他的弟子梅兰芳,也用蓄须罢唱来明志。
与毛泽东、郭沫若争画
建国后,齐白石刻了两枚印章,送给毛泽东。毛泽东收到印章后,非常喜欢。为了表示谢意,便在中南海款待他,还特地邀请郭沫若作陪。吃饭时,毛泽东向齐白石敬酒,感谢他的印章和画作。老人很是疑惑,心想:自己何时给毛泽东作过画?
他问毛主席:“主席,您是不是记错了?我可没给过你画。”
毛泽东说道:“来,一起喝杯酒,您就知道了。”说着,两人一饮而尽。
毛泽东吩咐秘书把画拿来,请那位大画家亲自检查一下是否是他所画。那是一幅全绫装裱的纵幅国画。上面有一颗很茂盛的李子树,树上有一群毛茸茸的小鸟,在树下还有一头老牛,老牛正侧着头看着小鸟出神。
齐白石一看这不是自己在练笔时的“废品”吗?因为他有个习惯就是在包画时常会扯过一些没用的宣纸包装。这下没留神给毛主席包印章时把自己的废稿给用上了。更让他吃惊的是,毛主席竟然将这幅“废品”装裱得很标致。
齐白石有点坐不住了:“主席,这实在是我的大意,这画说什么我都不能给你。您若喜欢这种风格,我马上回去给你画。”
“这幅画我很喜欢嘛。”毛泽东说道,接着他转向郭沫若说道:“郭老,你看这幅画怎么说?从这幅画的牛头到牛尾一笔勾出,可以看出画家功力超群哟!”
听后,齐白石站起身说道:“主席,可千万不能再夸我了。让我把他带回去,三天之内我再给你画一幅。”
毛泽东说道:“大可不必嘛。”
齐白石有些急了,长须一甩,说道:“如果主席不同意,那我就抢走了。”说着便上前去抢画。
郭沫若赶忙拦阻,说:“白老,您的这幅画是送给我的,要拿去也得问我。”
齐白石更是纳闷:“给你的?”
郭沫若笑着说:“您看,这幅画还有我的名字。”
事实上,这幅画没有任何文字。老人看了看画,然后用疑惑的眼神看着郭沫若,心里怎么也想不出他的意思。
郭沫若接着说:“白老,你看这幅画里有多少鸟?”
“五只啊。”齐白石说。
郭沫若笑着说:“树上既然有五只鸟,那岂不是我的名字吗?”郭沫若说“上”“五”这两字时加重了语气,老人听懂了。原来郭沫若的字号是尚武。他说道:“哈,你这是跟我作诗眼啊,可真是个诗人头脑!”
说着,郭沫若卷起画轴就要走。毛泽东一看,说:“郭老,且慢。”他一挥手说:“你没看到上面还有我的名字吗?快快给我放下。”这次郭沫若也发愣,齐白石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于是郭沫若把画展开,细看了好久。看出端倪。问:“主席,哪里有您的名字?”
毛泽东笑着说:“就是考古学家也难考咯,请问,上面画的是什么树?”
郭沫若说道:“李子树。”
毛泽东问:“画得茂盛吗?”
郭沫若一看就明白了。原来毛主率军从延安撤离时,取名叫李得胜,后来果然获胜。
这下齐白石也明白了。他的画还真有那么多的意蕴呢。
所以他说:“那就请两位在画卷上上几个字如何?”说着他把画平铺开来。毛主席接过笔写下:“丹青意念不能成。”郭沫若借苏东坡的诗句书写出了“我书意造本无法”的诗句。齐白石则引用陆游的“画家胸中常有诗”一题。
接着,齐白石说:“这下我可真要把它带走咯。”毛泽东看看郭沫若说道:“两位政客都斗不过艺术家啊!”三个人都笑了。
齐白石送毛泽东错字对联
北平在新中国建立后获得解放。为了感谢毛泽东在整个中国解放事业中所做出的贡献,齐白石特意赠送一方青石雕花砚。这是齐白石的心爱之物,还有他亲笔题写的砚名。
实际上齐白石想以此作传家之宝,但出于毛主席的爱戴,于是就将此宝贝赠送。毛主席收到后,也是特别的喜欢,就留在自己的桌子上使用。
1950年,毛泽东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做客,二人在品茗赏花之后,毛泽东特别留他与自己共进晚餐,由于两人同乡,吃的方面都是家乡湖南的菜。毛泽东边吃边跟齐白石说:“你的字是纯芝,而我的字是润之。咱们小名都叫‘阿芝’。你我算得上同乡同名,你年长于我,那我就叫你声老哥哟!”
说起来齐白石比毛泽东大29岁,比毛泽东的父亲还年长6岁。齐白石在听了这一番风趣的话语后,情不自禁地笑了。毛泽东也笑着说道:“您的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,我也是您的忠实爱好者啊!”
齐白石明白毛泽东的意思。所以他回家后,便从家里选了两幅精品立轴,并在这两幅立轴补了几个字送给毛泽东。
几天后,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拜访齐白石,齐白石很高兴地谈自己送给毛泽东的两幅作品。当说到《海为龙世界,云是鹤家乡》这幅作品时,张伯驹惊叫了一声。齐白石问道:“怎么了?”张伯驹说道:“齐老,你写错了。原本是‘天是鹤家乡’,你怎么能够写成‘云’字呢?”原来“天是鹤家乡”是出自清代完白山人邓石如的一句诗联。
张伯驹这一提醒可让齐白石心里紧张起来。他知道毛泽东是博览群书的大学问家,自己竟然送一幅错字联给他,实在是对毛主席的不敬,这样传出去会被别人笑话的。
张伯驹安慰他道:“齐老,你这个‘云’字要比邓石如的‘天’要好。上联是个地字那么天字就不能改了。可上联却是个海,正好与你的云相对,真是妙不可言。咱们也不必拘泥于古人,说不定毛主席看到后还会称赞你改得好呢!”听张伯驹这么一说,齐白石听了很有道理,总算心平静下来。
其实毛泽东在收到齐白石的书画,挂在墙上欣赏一段时间后,只留下青石雕花砚作为纪念,其余的都送到有关部门珍藏。对于那两个字的变化毛主席并没什么不妥,他觉得改得很好。此后,书法家写此联时都以“云是鹤家乡”为准,“天”也被遗忘了。
1957年9月16日鼎冠优配,齐白石在北京医院逝世。22日,嘉兴寺举行公祭,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出席。在他的墓碑上,毛主席赞颂说:“这是真正的‘人民艺术家’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